施乐传奇 ★★★ 由于里斯本会议只有三天,为了增强会议效果,卡恩斯提前向公司高层散发了施乐的质量“蓝皮书”。蓝皮书阐述了施乐质量战略思想的基本思想:一个企业要想长期获得成功,就必须将质量改进工作放在优先的位置上;质量是由客户来确定的,无论这些客户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改进质量的前提是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圆满地实施决策。
施乐公司还在蓝皮书中加入一段30秒的“电梯演说词”,它的构思是利用人们乘电梯的时间宣传质量管理思想。由于施乐的总部只有三层楼,电梯上下的时间很短,因此演说词的时间被限制在30秒。
精心的准备与对质量的期待带给了里斯本会议完美的结果,参加会议的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将要创造新的施乐历史。施乐倡导的LTQ(Leadership Through Quality)运动与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有很多不同之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全面质量管理是自下而上的运动,而LTQ则是自上而下的运动,更加符合美国人的特点。
依靠着一步一步的努力,施乐公司不仅重新收复被日本公司占据的市场,更在1989年赢得美国质量大奖—Malcolm Baldrige.卡恩斯赢了,施乐复活了。
再造数字施乐
当时钟跨入20世纪90年代时,施乐再次面临着数字时代的机遇。这一次,在保罗.阿莱尔的带领下,施乐成功了。 阿莱尔盛世保罗.阿莱尔是马萨诸塞州一个菜农的儿子,毕业于卡耐基-梅隆大学。在卡恩斯的质量革命中,他是一个强有力的执行者。
按照阿莱尔的经营策略,施乐卖掉了与主业无关的公司,专注于主营业务。1994年,施乐开始将自己定位为文件管理公司,而不再仅仅是复印机生产商,同时将公司的标志更改为像素化的“X”。
多款数码打印/复印设备的推出让施乐迅速开辟了一片新的市场,“施乐公司再一次充满活力。”《福布斯》(Forbes)毫不吝啬对施乐的赞美。阿莱尔在接受《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采访时表示:“我们旨在建设一个既拥有目标高度集中的小企业所具有的速度、灵活性、责任感和创造力,又具有大公司所特有的规模效益、资源获取优势和远见卓识的公司。”这是一个战略狂想。
1999年,施乐数码产品的销售额为102亿美元,模拟产品的销售额为74亿美元。按照阿莱尔的设想,施乐将加大投入,在新千年里继续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对于施乐在20世纪90年代大多数时候的表现,华尔街给予了非常正面的反应。股价从1991年的11.47美元涨到1998年的59美元和1999年的最高点—68美元。连续70年来施乐一直向股东发放年度红利,自从1948年起一直发放季度红利。以至于在华尔街,施乐股票有“孤儿寡妇股”(Nifty Fifty)之称,表示其增长稳健没有风险,孤儿寡妇可以将自己一生的积蓄投资于此以备养老。
“千年虫”发作阿莱尔在出任CEO不久,就开始与董事会商讨接班人的问题。到了1996年,董事会决定增设一个总裁兼COO(Chief Operation Officer)的职位,这一位置是任职CEO的过渡,可以被看做是“储君”。通过猎头公司,阿莱尔找到了理查德.托曼(Richard Thoman),一个完美的人。
托曼在几所不同的大学拿到了四个学士学位、三个硕士学位和一个博士学位。从麦肯锡、美国运通直到IBM,托曼一直跟随郭士纳。当托曼在IBM负责个人电脑部时,将190条生产线缩减至65条,改善内部信息系统,让经理们随时可以获得销售数据,终于在1995年将个人电脑部扭亏为赢。
1997年,托曼离开IBM出任施乐总裁兼COO.1999年,托曼正式出任CEO.但是在董事会的要求下,阿莱尔继续列席高层管理会议。
自从战胜日本人后,一种内部的官僚主义文化“Burox”在施乐出现,人们希望托曼能够重现IBM的辉煌,在施乐推行改革。“我非常喜欢施乐的品牌,却不喜欢施乐对市场反应迟缓的坏名声。施乐需要努力,爬出办公室市场的小角落。”托曼说。
托曼新的市场策略是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传统的以地理位置划分销售区域,但是他的行动操之过急。他决定按照六大行业如制造业、金融业等重新划分销售区域。这一改变迫使很多销售人员不得不花时间重新熟习客户,而许多客户也发现上门服务的人员变成了新面孔。为了节省开支,托曼将36个账单中心合并为三个,但仓促的改变使重组后的帐单中心严重缺员,许多顾客在三四个月后才能收到账单,而且金额不对。
更倒霉的是,施乐在海外的主要市场巴西遭遇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另外一个重要市场墨西哥也爆出了假账丑闻。内忧外患之下,托曼很快被阿莱尔解职了,据说托曼是因为跟郭士纳年龄相差不大,而且郭士纳没有任何迹象会提前退休,才决定离开IBM的。施乐公司曾对托曼抱有很大希望。但是与郭士纳不同,托曼接管施乐时,施乐的股票在历史最高点,董事会似乎很有理由要求阿莱尔留在公司内监管。托曼抱怨说他没有自己的管理队伍,他的决定如果最终被执行的话纯粹是因为阿莱尔点头同意了。在高层管理会议上,讲话的是托曼,但是与会者的眼光全部都盯着坐在会议桌另一端的阿莱尔。 安妮.马尔卡希安妮.马尔卡希(Anne Mulcahy)总喜欢告诉别人这样一个比喻:她是一个农民,而自己的一头牛掉进了沟里不能自拔。当然,这头老牛就是指老牌复印机生产商施乐公司。
用临危受命来形容马尔卡希绝不为过,在2000年8月出任施乐总裁兼COO时,公司股票从高峰的63.69美元下跌到4.43美元,同时丢掉了90%的市场份额。2000年10月,施乐推出了复兴计划(Turn-around Plan),其核心是出售20~40亿美元的资产并且“开源节流”。马尔卡希在Comdex2000上对记者和分析家们表示:“这将是商业史上最伟大的复兴之一,我为能够置身其中而倍感兴奋。”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将此文收藏到
天极网摘
新浪VIVI POCO网摘 365Key 和讯
Google书签 雅虎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