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的晋商 ★★★ 24代享富每当企业家第二代言行荒腔走板,或涉入官非时,台湾媒体的评论不外乎,“富不过三代”。美国洛克斐勒家族常被称为资本主义的象征,便在于其富不但超过3代,且多数成员乐善好施、襄赞艺文,不以财富骄人。其实,富裕延续超过3代的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所在多有;然而,像山西省太古县曹家般豪富长达24代,却也不多见。而这个传奇的滥觞,则是明末清初商人曹三喜。
山西省在上古、中古虽曾有风光的岁月,但近代以来却一直是个穷困的省份,许多山西人只得离乡背井奋斗;于是,也产生不少富甲一方的晋商。这些晋商发迹的故事,大都与曹三喜大同小异,商战策略与核心精神也几乎雷同,即「以利制权」,那就是事业发展以赚钱为第一目的,哪怕只有蝇头小利的生意晋商都会尝试,而且都在该行业做得有声有色。
青少年时代,曹三喜的家乡天灾连年,不少太古县人连温饱都不可得,只得被迫出走。曹三喜跟着几个同村的壮丁,一起前往山海关外的三座塔(即今日辽宁省朝阳县)落脚。此地并非明帝国的领土,而是满洲人的地界。刚到三座塔时,曹三喜只能打零工维生,之后辗转落脚在一家农户中帮工,跟着农户一起种黄豆、磨豆腐,由于工作任劳任怨,农户非常喜欢他,甚至将女儿嫁给他。
东北黄豆质量极佳,曹三喜结婚之后,夫妻俩与几个当地人合伙开设豆腐店,店名取作“三泰号”,并将豆腐渣养猪出售,将黄豆的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由于曹三喜手艺愈来愈精进,所制豆腐供不应求,经过好几年的辛苦经营,营业额蒸蒸日上。此时,原本的合伙人要求拆伙,曹三喜也顺势自立门户。
保留了“三泰号”的店名,曹三喜继续经营豆腐与猪只生意,还卖起高粱酒,店里卖的产品愈来愈多,变成了杂货店。由于比游猎民族的满洲人更懂得苦干实干做生意,不久后便买下原先合伙人开的店,“三泰号”跃居三座塔首屈一指的连锁店铺,更成为当地的地标。
后来,随着清帝国愈来愈富强,三座塔的外来移民愈来多愈多,各种产业也日益发达,清政府决定在三座塔设县治理,县名即沿用至今的“朝阳县”。当时,曹三喜的店铺早已远近驰名,当地遂有“先有曹家号,后有朝阳县”的说法;足见曹三喜在朝阳县的地位,也可证明其与清政府有密切往来。
之后,曹三喜的事业随着清国开疆辟土,不断增设新据点,将商号拓展至赤峰、凌源、建昌、沈阳、四平、锦州等地,成为清朝最重要的企业家之一。
当清南下灭明,并将疆域拓展至蒙古、新疆,曹三喜的经商范围也扩大至华北、江南与西北,于是他决定将整个事业体的营运总部,迁回家乡太古县,在北洸村建立了巨大壮丽的曹家大院。
随着电视剧《乔家大院》走红,晋商所兴建的家宅变身成为观光胜地,离乔家大院只有几里之遥的曹家大院,也不例外。曹家祠堂迄今仍陈列着曹三喜用过的推车、砂锅、打狗棍、扁担、石磨、豆腐筐,供后人凭吊其创业的辛劳。牛津管理评论[oxford.icxo.com]
以晋商之精明,他们将营运总部设在家乡,为的不仅仅是衣锦还乡,而是山西独特的地理位置。一来,山西距离清帝国首都北京不远,可以就近探知清政府的诸多政策;二来,山西是蒙古与华北、华南间的交通要道,通有运无原为商机所在,若将营运总部设在他处,实为舍近求远;三来,晋商任人重视血缘、地缘,如此可训练子侄、宗族、乡人从商,而曹三喜等晋商特别重视族人与员工的教育,才得以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曹三喜过世后,子孙继续将家族事业规模深耕扩大,几乎涉足所有产业,到了一百多年后的道光、咸丰年间,曹家已在中国各地建立了六百四十多个商号,甚至连帝俄首都莫斯科也有据点,堪称跨国企业。曹氏一族的风光绵延长达24代,持续到了清末民初的曹克让,才因战乱而家道中落。 [1] 将此文收藏到
天极网摘
新浪VIVI POCO网摘 365Key 和讯
Google书签 雅虎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