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故事:善谀者犹如高明的医生 ★★★ 本故事节选自《煮酒论英雄——中国四大美人随想录》 ,海天出版社授权,如转载,请务必注明本站及图书。
窃以为:善于吹拍者就象高明的医生给人看病,首先是诊断准确无误;其次是处方对症下药;再次是药量锱铢不差。一服药下去,立竿见影、妙手回春,包管你周身通泰、神清气爽。
将谄谀之术比喻医生诊病处方,只是表面上的类比,其人格本质是迥然不同的,“医者父母心”,他们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是极其高尚、极有尊严的职业(不过,如今的“父母”已经有些偏心,只宠爱孔方兄),中国古代读书人最重面子,声称:“士可杀而不可辱。”而他们的志向则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太有眼光了,尤其是现今更是充分地体现出:当官——不要说当宰相,即使当个未入流的乡镇官,那好处也是大大的;当医生——不要说良医,只要是个医生,那好处也是大大的,不仅进项可观,而且治不好、甚至治死了人也一样收取高额“医药费”,这个优势可是除了当官之外任何行业都无法比肩的了)要脸胜过要命的读书人尚且愿意作医生,可见原先的医生是很值得尊敬的。而献媚则与之截然相反:谄谀的实质是以出卖人格为特征,贬损自己,抬高对方。因此,谄谀之时愈不要脸,其效果愈显著。正如庄子之言:“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倘若还想给自己留一点面子,“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么,其效果则要大打折扣。好面子本是人的天性,谄谀者为了增长对方的面子而牺牲自己的面子,看起来是很痛苦的,然而这只是外行的看法,道中人看得更深更远:
首先,为人“看病”能收取丰厚的“诊金”。当然,这种“诊金”的收取与医生看病收诊金的办法也是不一样的,医生是看病收钱、当时兑现。尤其是现在的医生,倘若不先交钱那是决不会给你看病的。而献媚是预付的感情投资,先付出后收益:“风物长宜放眼量”,哪怕暂时无所求,也会多烧香、勤磕头,只要“患者”舒服了,日后自然会不计成本地投桃报李。
其次,也是至关要紧的一点,即他们懂得辩证地看问题:要想日后有面子,必须现在先丢面子;眼下虽然丢了面子,但换得足够的“金”之后,自然会有不少道友为了得到你的“金”而不惜牺牲他们的面子来长你的面子。即便无人向你献媚,那么你在比你权势更低、财富更少的人面前趾高气扬、耀武扬威,自己也感觉很有“面子”。老子说:“将欲夺之,必姑予之。”要想坐轿子,必须先抬轿子;要想人前显贵,必须背后受罪;要想当先生,先要当学生;要想当爷爷,先要当孙子;要想将来有脸,必须先不要脸。世界上的事物,道理都是相通的,悟性高的人能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看病”既然需要很高的天赋和技术,那当然不是谁想“看”就能“看”的,尤其是那些“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者。如果难于“胁肩谄笑”者能清贫自守、节操自砺,炎热的夏天在田地里“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那也便罢了;倘若不甘心于汗流夹背、老死田园,而想“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也来给人“看病下药”,于是鼓足勇气、硬着头皮,好不容易扭扭捏捏地装出一副谄谀笑脸、嗫嗫嚅嚅地挤出一句溢美之辞,可是对方还没有听明白,他自己倒先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或者将思虑了半天的奉承话说出来,却因“诊断不准、处方不对”而使“患者”不高兴,即俗话所说的“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去了”,这种人自然就不能讨人喜欢,自然就成不了什么事,自然就属于没有本事的人了。你看看人家谄媚小人:脸绽桃花、妍姿巧笑,口吐莲花、巧舌如簧,老马识途、轻车熟路,镇静自若、举重若轻;看似毫不经意,实则恰到好处:吹捧者如喷珠玉、如洒甘露,被吹捧者如饮醇醪、如沫春风——“神乎其技矣!”简直达到了艺术的境地,的确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相对于前者未拍先心虚,或者偶尔拍之,则拍到马蹄子上的笨拙之举,你敢说这不是本事吗?
[1] 将此文收藏到
天极网摘
新浪VIVI POCO网摘 365Key 和讯
Google书签 雅虎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