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效应下的领导 ★★★ 领导理论的研究者犹如漫天星斗,遍地开花,然而,真正具有典范意义的依然屈指可数。本期所要介绍的,是卢因的领导风格理论、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和豪斯的目标-途径理论。卢因是受过纳粹迫害的心理学家,他的理论贡献不仅在领导理论上,更重要的是在整体的管理思维上。他以物理学的逻辑解释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又以实验心理学的方法解释人类社会行为,创立了“拓扑心理学”、“场论”和“群体力学”。
领导理论只是他的学术贡献的一小部分,然而就这一小部分,已经足以作为前贤傲视后人。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道路上,至今尚未有人能够超越卢因。权变理论在当今的管理学中影响深远,菲德勒则是以权变理论来研究领导模式的代表人物。他的理论注重情境因素和权变方法,把领导理论研究朝可操作、可验证的科学化方向推进了一大步。
到现在,菲德勒的权变理论依然在领导理论中执其牛耳,引领潮流。豪斯的目标-途径理论是最新的、而且至今仍在不断补充发展着的领导理论。他的理论,有着明显的民主趋向、目标导向、员工为本、重视绩效的当代特色。至此,我们对领导模式理论的介绍评析告一段落,如何从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领导模式理论中读出他们各的自特色,得到有深度的启示,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群体效应下的领导:-卢因的领导风
从霍桑实验起,心理学就不断介入渗透到管理学研究中,领导理论自然也在心理学家们的关注范围内。最早运用心理学原理系统探究领导问题的,是20世纪上半叶最有才华并最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心理学家卢因。美国心理学界把他列入20世纪世界心理学家前十名,与弗洛伊德、斯金纳等人并列。
卢因的学术生涯
库尔特?卢因(KurtLewin,又译为勒温,1890-1947),是德籍犹太人,生于普鲁士波森省的莫吉尔诺(今属波兰)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他是家里四个孩子中的第二个。他的父母经营着一个小杂货铺,在镇外他们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农场。在这样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中,卢因青少年时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05年,他全家迁往柏林,不久卢因进入当地中学并接触到希腊哲学。
1909年他进入弗莱堡大学学习医学,打算成为一个医生,但不久又转入慕尼黑大学,学习生物学。卢因于1910年再次转学,转到柏林大学,攻读心理学哲学博士,成为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大师斯顿夫的弟子。在柏林大学期间,卢因除学习心理学外,也深入学习了数学和物理学,并于1914年获得博士学位。
毕业后,卢因服了几年兵役,并在一战前线打过仗,负过伤,获得过铁十字勋章。他的一篇论文《战场景象》,就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亲身经历的心理学研究,在此,他开始了关于心理承受能力和行为动机的“场论”和“拓扑”探讨。退伍后,他到大学任教。出于对学术的痴迷,卢因基本上是在大学校园里、在科学研究中度过他短暂却精彩的一生。卢因的学术生涯,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柏林时期(1921~1932)。1921年卢因成为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1922年担任讲师,1926年晋升为教授。1932年卢因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工作了半年。随着纳粹的上台,作为犹太人的卢因感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为了摆脱纳粹的迫害,1933年他再次离开德国,并决定永久定居美国。
柏林时期奠定了卢因在心理学上的地位。他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着重研究和分析了学习以及知觉的认识过程、个体动机和情绪的动力机制等,并根据大量成人与儿童的心理学实验,提出了他的动机理论。他采用类似物理学的“场论”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提出了人的行为“场论”(fieldtheory)。心理学界认为,“场论”开启了实验社会心理学的新阶段。由于他借用了几何学中的“拓扑”一词进行社会心理研究,所以,卢因的心理学也被称为拓扑心理学。
爱荷华州立大学时期(1933~1944)。1933年卢因定居美国,先在康奈尔大学任教两年。从1935年开始,他在爱荷华州立大学担任教授达十年之久。这一时期,卢因以“场论”为基础,其理论兴趣和研究重点集中在奖惩、组织冲突和社会影响等人际交往的过程方面,并对一些团体现象进行研究,如领导、社会氛围、群体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其中有一项对管理学具有重要贡献的成果,就是关于领导风格的研究。这一阶段,他提出了人的行为函数公式,即:行为=f(个性×环境),这奠定了团体动力学的基础。
麻省理工学院群体力学研究中心时期(1945~1947)。1944年,卢因受聘到麻省理工学院主持群体力学(也译为团体动力学,groupdynamics)研究工作,另外还兼任伯克利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的访问教授。这一时期,他的研究重点是考察技术、经济、法律和政治等因素对群体的社会约束,并研究工业组织中的冲突、群体之间的偏见与敌对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令人遗憾的是,这位杰出的心理学家,在57岁时(1947年),因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牛顿维尔。在他突然去世后,斯坦福的群体力学研究中心合并到密歇根大学,由利克特主持,继续进行相关研究。
卢因主要著作有:《人格的动力理论》(DynamicTheoryofPersonality,1935)、《拓扑心理学原理》(PrinciplesofTopologicalPsychology,1936)、《心理力量的概念表征和测量》(TheConceptualRepresentationandtheMeasurementofPsychologicalForces,1938)、《解决社会冲突》(ResolvingSocialConflicts,1948)、《社会科学中的场论》(FieldTheoryinSocialScience,1951)等。
场论和群体力学
卢因从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思想出发,把人的行为看做环境的函数。这种函数效应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场”,因而他的思想被称为“场论”。在他的“场论”中,形成了一串专用术语,如类似于物理场的“生活空间”,又如类似于场域运动的“自由运动空间”,以及群体形成的对个人的压力和导向被称为“场为”。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将此文收藏到
天极网摘
新浪VIVI POCO网摘 365Key 和讯
Google书签 雅虎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