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06经济热点总结——和谐元年带来的思索 作者为天强管理顾问总经理
即将过去的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是我国加入WTO保护期的最后一年。回首整个年度,惊涛骇浪的大事件似乎并不多、刺激眼球的管理事件似乎也并不明显,但放在更长远的历史阶段看,2006年将以和谐元年的地位深深地影响着企业的运作与管理。
在2006年即将进入年终岁末的时候,结合天强管理顾问为众多企业提供管理咨询的实践,我们重新审视和回顾一年来的管理事件,许多已初现 “和谐”追求的端倪。
经过过去二十多年“大干快上”的速度型、数字性的增长需要反思。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幸福观已经改变,绝不是几个数字可以表征社会的昌明与进步。因此从管理的角度审视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企业,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方位要求,其面临的挑战与压力是空前的。
从和谐角度透视企业运作与管理,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和谐将深层次地改变企业管理、渗透到企业运作的方方面面。
看点一:和谐社会的理念将深刻影响企业的内部管理
从2006年初,围绕垄断行业的话题不断,因此关于垄断行业的减薪问题也便成为始终关注的热点。
在第三届中国薪酬管理高层论坛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步正发指出,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至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这个信息的披露对于社会和谐的追求、社会公正的期盼无异于一颗重型炸弹。
有关专家进一步指出,这些垄断行业为了获取更高的收入,还不断“挟亏损以令诸侯”,他们以成本提高、企业亏损、经营难以为继为由,要挟社会、提高价格,将相关成本强加给公众。而垄断行业的成本似乎永远都在不停地上涨,除了铺张浪费之外,人员的臃肿也是一大原因。垄断行业由于高工资、高福利而成为人们就业的理想选择。这无形中加大了权力寻租的空间,使得垄断行业成为权力和金钱交易的平台,累积了大量的冗员。
显然,垄断者的高工资、高福利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其高工资和高福利源于对公共分配机制的侵害和对公共福利的掠夺。同时也是贫富差距拉大引发不满的根源之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得到了有效贯彻,我国收入分配的体制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基本确立。十六大进而提出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由此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和宏观调控体系尚不健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也必须重视!
为此,对于垄断行业,以及一些本质上在利用行政权力的准垄断行业企业而言,如何有效地定位自身的运作,如何有效通过内部的管理提升提高企业的效益将成为未来若干年的重要主题。
除了关于垄断行业的薪资问题外,在2006年,关于企业持续发展的问题、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等问题又一次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换来的高增长显然不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走过的历程,我国已经从最初的包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在内的所有商品奇缺的阶段,也走过了所有基础实施普遍低下的局面,因此,对于未来的发展,必须要在高效率、低污染的前提下寻求持续发展。这个趋势无疑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具体企业而言,如何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技术含量,进而达到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无疑也是一个重大课题。
看点二:WTO过渡期即将结束,我国现代服务业面临整合的要求,以适应未来竞争的需要
2006年是我国加入WTO保护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对于包括银行、勘察设计行业在内的一批现代服务业将面临生存与发展环境的深刻变革。
从银行业角度看,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定位一直是非常尴尬的问题,在市场化独立运作方面一直没有真正形成,面对外资银行进入的放开,我国商业银行收到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在五年过渡期内,我国的商业银行纷纷以境内外上市为目标,以此促进内部的改造。应该讲,2006年是我国商业银行适应WTO改造集中交出答卷的一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三家先后在境内外成功实现上市,标志着与国际接轨的体制与运作平台已经构建。
当然,对于我国银行的进一步创新服务理念、深化改革、完善内部机制体系依然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具体而言,多年来,我们国家的银行在老百姓心目中就是存钱、贷款的机构,相较于国际银行的运作状况,差距是巨大的,面对的困难是全方位的。因此,有理由相信,我国银行业的管理提升问题依然将是一个长久的命题。
再看看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勘察设计行业,以设计院为主体的勘察设计行业在我国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在各个时期国民建设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进入新世纪后,面临市场化、全球化的环境,在许多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不适应。
从国内环境看,勘察设计行业作为基础建设的先导型产业,对于建设的质量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投资主体,尤其是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保障。虽然在过去几年,勘察设计行业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与国外同行相比,无论在经营理念、设计理念,还是管理体系、技术创新等各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差距。勘察设计行业面临升级,我们传统的服务模式、理念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改变。
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走过了八十年代奇缺的阶段,关键是质量、品位,关键是前段的规划、设计,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改革至今,我国勘察设计行业的内部运作依然是任务导向,相较于国外的精耕细作,差距甚大!如何真正意义上实现内涵式增长是严峻的课题。从行业管理角度看,目前依然是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利益格局众多。由于我国的大建设带来的行业繁荣恰恰掩盖了一些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并且导致行业内相当多的单位、从业人员对外来东西从骨子里的排斥,很难接受并学习新的东西。
[1] [2] [3] 下一页 将此文收藏到
天极网摘
新浪VIVI POCO网摘 365Key 和讯
Google书签 雅虎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