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牛营销策略解析 ★★★ 但红牛却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从2003年4月份开始,红牛将自己的品牌内涵定位为“动感、国际、活力”,新的广告语“我的能量,我的梦想!”也因此出街;现在的广告仍是这一“梦想”的延展——“有能量,无限量”。从“困了,累了,喝红牛”到“我的能量,我的梦想”,我们可以看到,红牛走的是一条从务“实”到务“虚”的路线。
按红牛的解释,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改变,主要是为了吸引游离的消费者,而这部分消费者认为红牛的产品功能性太强,而在消费者心目中,功能性太强的产品一定具有某种程度的负面影响。为此,红牛首先要将阻碍消费者购买的心理障碍去除掉;其次,要赋予红牛一些特定的品牌含义,创造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最后,使消费者从拥有消费欲望转变为购买冲动。这样,那些游离的机会消费者就会成为忠诚消费者。
其实,红牛从务“实”到务“虚”,也就是说,红牛从此走上的是一条从强调功能的窄众市场到忽略功能的大众化的路线,而这样的改变,只能是红牛的“梦想”而已。
红牛认为中国的功能饮料市场在多年的教育下已经成熟,现在要做的是通过对功能的模糊化处理,重形象而轻功能,来吸引那些游离的消费者,以此来扩大红牛的饮用者。但实际上,大家之所以不去喝功能饮料,不是因为怕喝出问题来,而是不知道为什么去喝,是因为大家对功能饮料的认知依然模糊。在这种背景下,红牛需要做的是进一步强化产品的功能,去告诉消费者在什么样的情形下需要补充功能饮料,而不是去模糊掉功能饮料的功能。
而且,红牛将品牌内涵重新定位为“动感、国际、活力”,其本身就值得商榷。因这其中的每一项红牛都不占据其独有性,它们早已被饮料巨头所拥有。相比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后二者给人的品牌联想更具动感更具国际也更具活力。而国内的饮料脉动、激活们,则在活力与时尚方面演绎得更为出色,仅从它们的名字也能体现出来。
四、被忽略的中国现实消费群体
红牛按照全球统一的营销思路,把大学生做为其潜在的消费者进行大力培养。例如,赞助以大学生为主的“红牛能量大灌篮”和“TBBA-PK王三人篮球争霸赛”等。现在先不去讨论红牛的一厢情愿,大学生毕业后是否真的成为红牛的消费者,但它起码忽略了中国的一个特殊国情:在所有的可培养的年轻消费者中,中国中学生对功能饮料的需求比潜在的大学生需求更现实和强烈。
在中国特色的巨大升学压力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面可谓壮观。可以说,中国的中学生是世界上最累的中学生,他们面临着中考或高考一战决定人生命运的残酷现实。根据一项调查:在中国中学生中,感觉学习成绩是最大压力的占72.8%,近一半的被调查者平均每晚学习在3个小时或3个小时以上,61.74%的被调查者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可见,他们是最需要“提神醒脑”的消费者之一。对于这一人群,红牛是完全可以支持到的:红牛把其消费人群定位为“15~35岁”之间,中学生正好在这个区间之内;同时红牛本身也是保健食品,在产品功能上完全可以支持的到;而且对这一部分消费者来讲,不仅可以和他们沟通,还可以和他们更舍得花钱的父母进行沟通,只要能够缓解孩子的压力,对学习有益,多花点钱没什么关系,中国的父母是最舍得为孩子的教育投资的。
但遗憾的是,红牛却有意无意地把这部分人群给忽略了,反而去教育那些尚是未知数的潜在消费者。
红牛的未来之路
红牛进入中国以来,勤勤恳恳地耕耘了12年,而且也取得了功能饮料的老大位置,但这些成就和红牛自身对中国市场的目标,差距还很大;与全世界人均7公斤的消费量相比,目前我国功能饮料的人均消费量仅为0.5公斤,仍然有很大的距离,这也意味着中国功能饮料市场潜在的巨大需求。变革,正当其时。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红牛只要能够调整好策略,能够真正根据中国特殊营销环境的窄门做出改变:继续加大对功能饮料市场的教育投入,既抓运动又不忘提神醒脑,最重要的是抓住现实的消费者,例如采取深挖医患渠道等措施,其必然还有机会驶上中国功能饮料的快车道。毕竟,红牛在中国的功能饮料老大地位无人能撼! 上一页 [1] [2] 将此文收藏到
天极网摘
新浪VIVI POCO网摘 365Key 和讯
Google书签 雅虎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