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的e-HR战略 ★★★ 随着网络技术跳跃式的发展,以网络经济为主导的新经济形势下的现代企业之竞争愈来愈直接地反映为人才战略的竞争。在此背景下,企业管理的转型,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就日显重要。为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企业需要更加灵活、快速反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和解决方案。"人力资源管理"已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炙手可热的话题。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企业的确是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然而,在人力资源管理是否应该实施e-化、以及如何实现e-化的问题上,不少现代企业还存在着诸多困惑。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和学习体会,妄谈以下观点与大家分享。不妥之处,请见谅。
一、 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企业全员参与
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培育,国内企业终于出现了一批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他们不仅接受了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熏陶,而且掌握了企业人力资源实务操作方法。为此,在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和广大员工看来:在建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问题上,似乎只有HR管理者们最具有发言权,人力资源管理也只是HR专业人士的事情。
然而,现代人力资源理论越来越多地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绝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和HR专业人士的事,他要求企业全员的支持和参与。没有了领导和决策层的强有力支持,HR部门的战略就无法与企业业务战略协调一致、许多计划就很难得以实施,这就势必会影响到HR部门的工作力度,从而影响企业完整的HR管理体系的建立。同时,作为业务能手的企业中层经理们的全面参与和配合,将极大地推动公司新的HR计划和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这无疑会大大减轻HR部门的工作强度,使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真正落实到位。另外,员工的广泛参与会有助于提高HR服务的速度、质量和员工满意度。
总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需要通过企业不同角色(HR专业人士、决策层、中层经理以及员工)的共同参与来完成的,而不只是HR部门的工作。这也就是所谓的"全面人力资源管理".理想状况下,企业不同角色之间应该建立起一条良性的HR管理生态链。HR管理首先是企业经营的需要;HR部门为满足这种需求设计和制订各种用于加强HR管理的各项规章和制度(比如薪酬福利体系、绩效管理体系、招聘甑选体系、以及员工培训和发展体系等),并通过分析市场的各种反馈,来帮助企业提升需求的层次;同时,HR部门还需要将企业内部的各级中层经理培养成为各项HR规章制度的代言人和实施者,由中层经理直接面对作为最终用户的员工进行日常管理。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全员的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无异于HR部门闭门造车。而企业一旦能够切实按照全员参与的原则进行HR管理,HR部门就可以把精力放在分析作为其顾客的其他角色(包括公司高层、中层和员工)的需求,并不断提升自己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好的HR产品与服务。
当然,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的实际情况是:由于过去几年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专业人事身上,而忽视了对企业高层和中层经理及员工的相关培训,使得很多的企业经营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理性和感性认识,导致HR管理生态链上的各个角色不能很好地进入状态。因此,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接受过专业培训的HR部门还必须承担起宣传和推广HR管理产品和服务(包括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两个层面)的责任。
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使HR体系和产品和服务在企业中更广泛地得到高效应用呢?建立e-化的HR系统是现代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增强可持续竞争力的有效办法。
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e-化战略
在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和人才等诸多经营要素中,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的经营是最为模糊的。很多企业往往将人力资源视为一种不得已的成本开销,而不知道如何对人力资源进行价值经营。在人力资源经营理念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人力资本。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是依赖于人力资本来实现的。资金、技术、市场是相对容易掌握的,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创造最终要靠人。
而实现人力资本的最大化,有赖于对企业内部不同角色客户之需求的满足。这就要求HR部门通过分析不同客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HR管理产品与服务。那么,作为客户的企业高层、中层经理以及普通员工对HR的需求又分别是什么呢?
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功能在于"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每一个功能其实都可以设计相应的指标来进行效果评价。人力成本的组成要素可以由企业自行定义,比如吸收成本、使用成本、安置成本、追加成本、流动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重置成本乃至原始成本等,都是可考虑的因素。比如:每流失一名关键岗位的员工,都会给企业的人力资本带来损失,而这个值基本上可以通过该岗位的平均人力成本来衡量,于是,这些关键岗位的离职率越低,企业的人力资本损失就越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就是HR部门为企业实现的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事实上,通过对HR部门的工作进行定量评价,也有助于企业决策者对HR部门的认识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变。
对于企业高层而言,过去他们都习惯于看销售额、利润、利润率、增长率等经营指标,却很少去分析人力资源状态指标与经营指标的内在联系,因而很难从根本上找到提升企业经营绩效的办法;但如果能够建立起不同部门(机构)、不同人群(如销售、研发、管理和服务等)的经营指标与关键的人力资源状态指标(如总人数、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司龄状况、离职率、晋升率、人力成本等)之间的关系,就能使高层比较直观地掌握企业经营指标受人力资源状态指标影响的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策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经营手段来提升组织绩效。
一旦企业高层真正意识到人力资源经营的重要性,并掌握了人力资源经营效果的评价方法,他们就会成为对HR管理需求的发起者,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列上决策者的重要议事日程,而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重要但不紧急的".因此,HR部门针对企业高层进行的人力资源宣传推广策略应该是:通过提供一些关键的、可获取结果的人力资源投入产出经营指标以及人力资源状态指标,将人力资源经营的理念传递给高层。
[1] [2] [3] 下一页 将此文收藏到
天极网摘
新浪VIVI POCO网摘 365Key 和讯
Google书签 雅虎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