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金色乡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项目策划书
     樊宇明    2008-8-5     次浏览

目  录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总体目标和预期效果

三.项目组织形态与结构

四.项目实施地的基本情况

五.项目具体内容设计及总体规划

六.公司所属各项目部的具体规划

七.销售系统设计

八.项目主要功能

九.本项目中农民利益的体现

十.具体生产、经营项目的投资方案

十一.项目实施具体条件分析

十二.项目各功能区的基本布局

十三.项目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十四.项目的风险分析

十五.项目的整体效果分析

 

一.项目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生活在农村,研究和思考中国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否则就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农业的发展速度一直滞后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有过几次大的调整,每一次调整的出发点都是尽量解除政策对农业的束缚,使农业劳动力得到充分的解放,特别是近年,政府不但完全减免了几千年来一直附着在土地上的税赋,而且还拿出巨额的资金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这些政策都与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相吻合,也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都不能使我国农业稳步走上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道路。农业发展的缓慢以及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的日益突出,也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对农业的关注,他们积极研究、探索,希望找出一条切实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黄金定律,他们的研究虽然对解决中国农业问题有一定的帮助,但能够一揽子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黄金定律是永远找不到的。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情况、条件千差万别,不可能用一种方法解决所有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国的农业问题还是要在“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的总体原则指导下,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甚至需要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来解决。

我国的“三农”问题虽然要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但问题本身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共性的。根据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我国涉及农业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我国的农业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型小农经济

这种经营方式使土地被人为地划分为经营权分别属于不同主体的小块。对于土地种植种类、耕作方式等方面,每一个农户都有其充分的自主权,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及农业科技的落实、规模效益区的形成,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国外一些农业发达国家也有以农户为单位的农业经济形式,但其与我国的农户农业还是存在一些差别的。国外的以农户为单位的农业经济形式是经过长期的发展自然形成的,而且国外的土地流转政策较为宽松。在这种条件下的农户经济,每一个农户土地是相对集中成片的,再加上土地的长期流转,每一农户占有土地数量较大,易于机械化耕作及农业科技的落实。我国的农户经济是从“包产到户”政策开始逐渐调整形成的结果,在土地分配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平均的观念,在分配时坚持好、差搭配的原则。这样就造成每户农户分到了好几块地。不论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地区,还是人均耕地面积较多的地区,每户农户的土地都由若干块更小的土地组成。这种土地分配的格局,在传统的小农经济时期以其“还土地于农民”的特征,充分体现了其优越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农业逐渐从一个概念变成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这种土地使用权高度分散的模式也逐渐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桎悎。

2. 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农业科技应用率低

我国的农业基本上还处于靠天吃饭的阶段,作为农业从业人员的农民对农业本身的影响仅限于种植品种的选择、少量农药及化肥的使用,至于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基本上只能在农业科技人员的实验室、试验田、面积有限的农业示范区里或政府官员的讲话、报告中才能找到。特别是分田到户以后,集体农业时代的农业科技服务系统因各方面的原因已基本上瘫痪,本该服务于田间、地头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大批的改行、失业,农业科技成了远离农村、土地及农民的高高居于研究所或大专院校的“科学家”们的“专利”。至于为农业服务的灌溉及防范各种自然灾害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随着分田到户而停止,而且由于丧失了维护机构及维护资金的来源,原有的农业基础设施也在逐渐丧失其使用价值。

3. 从事农业生产的优秀劳动力流失严重

农村人口多,耕地数量少是造成我国农村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之一,因而分离农村剩余劳动力便成为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手段,为此政府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事实证明,这些政策的确是行之有效的,每年有大批的农村居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城市。这一政策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口与耕地的矛盾,但也因此给农村带来了新的问题。农村人口走进城市大致有三种渠道:⑴通过考学或参军脱离农村进入城市。大学毕业的农村青年一般不会再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而是选择在城市或工业发达的乡镇就业,这部分人最终会完全脱离农业,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从军队转业或复原的农村兵员中也有很大一部分被分配到城镇就业,这部分人也最终完全融入城镇。⑵通过投资进入城市或脱离农业。一部分有经营头脑和资金实力的农村人,通过在城市或大或小的投资进入城市,脱离农业,成为城市中的企业家或小业主。也有一部分就地脱离农业,成为非农业经营者。⑶通过其它渠道,走进城市,成为真正性质上的农民工。这部分人当中的一部分优秀者和幸运者,最终会被城市完全接受,成为新城市人,而其中绝大部分最终会因为年龄的增大或身体问题回归农村,还原为农业从业者。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进城大潮中,最优秀的劳动力都走进了城市,而那些老弱病残成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即使最终会有一部分进城的农民会返回农村,也是当其青春和体力即将耗尽的时候。靠这样一支农业从业人员队伍,农业勉强维持现有状况已经很难了,更不要说农业的发展了。

4. 农业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了农民面对市场的机会,同时也给农民带来了除天灾之外的另一种风险,那就是市场风险。大部份的农民以其农副产品的初始形态面对市场,产品基本上没有什么附加值,即使顺利完成交易,农民的实际利益也是及其有限的。加上市场的风险,即丰收时,农副产品价格低;农副产品价格高的时候,又往往是歉收的时候。在这样一种市场状况下,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精、深加工项目发展及其迅速,但是不管这些企业最初的产权结构如后,最后大都融入到了城市工业中去了,为其提供廉价原料的农民永远都不可能分享其在后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巨大的附加值。

5. 现代农业成了事实上的盆景农业、贵族农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与农业的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农业真正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录入者『hendry』将此文收藏到 天极网摘 新浪VIVI POCO网摘 365Key 和讯 Google书签 雅虎收藏
知行经理人声明:
本文系知行经理人( http://www.manager365.com)知行经理人之家  樊宇明的原创文章,不代表本网同意文章观点,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本站。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项目管理原创文章
尚无数据
最新热门文章
最新推荐文章
最新热门图书
导航